深圳自学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20-12-17 15:50:53阅读数:
第七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以上两句话注意回答选择题)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或生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论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意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较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选择)(联系本节第三点的辨证关系出简答)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简答、选择)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选择)
关系:
1、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3、政治上层建筑一但形成,又会成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或二者的相互作用或二者的矛盾运动或上层建筑的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简答、选择)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阻碍社会进步。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再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二节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选择)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社会分工及产品交换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现实。
2、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划发阶级的标准是一个经济标准,是看其经济地位。
二、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进步:(简答)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制对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至少保全了生命;
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脑体劳动的分工固定了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三、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简答或选择)
1、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它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纸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
2、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社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节革命和改变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或叫含义)、根源和条件:
含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最高表现,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因此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产生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是:革命的客观形式包括:第一、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的维持自己的统治;第二、被压迫级阶也不可能照旧的生活下去;第三、群众积级性极大提高,勇于投入到革命中去。革命的客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力量。
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选择)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主要表现在:
1、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阶级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三、社会革命的形式和道路:(选择)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也存在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四、社会革命的含义以及革命和改革的关系:(简答)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区别:1、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改革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3、革命往往通过暴力形式来实现,改革一般不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五、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或试比较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改革的特点)(简答)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满足群众要求而进行的,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有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维护其统治地位进行的,缺乏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进行,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社会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六、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或简述改革的含义和作用)
1、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它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第四节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在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简答)
1、历史唯特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主观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主观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范畴的含义:(选择)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其量的规定性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其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任何时期劳动人民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力量)
1、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它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①它为精神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②它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③它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3、它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选择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要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同的。
三、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的含义和作用:(选择或简答)
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他们是一定历史事件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阻碍作用。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简答)
杰出人物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
1、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
2、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3、剥削阶级中的开明政治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三)如何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评价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的原则(简、论)
1、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原则;
3、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原则;4、必须坚持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原则。
(四)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简答)
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同其他杰出人物具有共同特点,同时又有区别,起着其他杰出人物不能比拟的伟大作用。
1、他们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埋藏资本主义制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2、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武器,指明斗争的方向和道路;
3、他们是在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能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代表群众的利益,并终生为之奋斗,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4、他们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夺取斗争的胜利。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方面基础)
(一)党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二)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包括: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党的领导方法)
(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1、它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坚持它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3、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4、能否坚持它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第五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或特点):(简答)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实践性、逻辑系统性、发展性等特征;
2、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与物质生产部门和其他社会活动部门相比有着自己特殊
本质和特殊的发展规律,主要是它生产精神产品,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其劳动方式
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其活动具有不可强制性。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或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这里包括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多选、简答)
科学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军事和战争、哲学指导思想、社会整体科研能力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都制约着学的发展和运用,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科学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1、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物质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的水平,决定科学研究的水平;
3、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技物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
三、科学的社会功能:(简答或选择)
1、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起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2、它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3、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4、它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5、它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四、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
1、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性因素,把它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去,就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和超前作用,技术是链接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才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节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交往概含的含义:(选择)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1、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属于交往范畴;
2、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关系是互动的。
二、交往的形式和类型:
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方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形式交往的类型是指在不同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性质的交往。
三、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简答和论述)(其中交往的意义是重点题)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它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3、它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它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意义:
1、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速经济发展;
3、在政治上实于对外开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建设的顺利进行;
4、在科学文化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与世界各国广泛交往才能经济繁荣、科技进行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以上两句话注意回答选择题)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或生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论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意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较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选择)(联系本节第三点的辨证关系出简答)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简答、选择)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选择)
关系:
1、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3、政治上层建筑一但形成,又会成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或二者的相互作用或二者的矛盾运动或上层建筑的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简答、选择)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阻碍社会进步。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再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二节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选择)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社会分工及产品交换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现实。
2、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划发阶级的标准是一个经济标准,是看其经济地位。
二、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进步:(简答)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制对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至少保全了生命;
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脑体劳动的分工固定了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三、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简答或选择)
1、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它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纸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
2、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社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节革命和改变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或叫含义)、根源和条件:
含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最高表现,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因此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产生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是:革命的客观形式包括:第一、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的维持自己的统治;第二、被压迫级阶也不可能照旧的生活下去;第三、群众积级性极大提高,勇于投入到革命中去。革命的客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力量。
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选择)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主要表现在:
1、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阶级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三、社会革命的形式和道路:(选择)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也存在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四、社会革命的含义以及革命和改革的关系:(简答)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区别:1、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改革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3、革命往往通过暴力形式来实现,改革一般不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五、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或试比较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改革的特点)(简答)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满足群众要求而进行的,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有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维护其统治地位进行的,缺乏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进行,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社会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六、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或简述改革的含义和作用)
1、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它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第四节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在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简答)
1、历史唯特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主观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主观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范畴的含义:(选择)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其量的规定性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其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任何时期劳动人民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力量)
1、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它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①它为精神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②它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③它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3、它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选择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要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同的。
三、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的含义和作用:(选择或简答)
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他们是一定历史事件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阻碍作用。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简答)
杰出人物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
1、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
2、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3、剥削阶级中的开明政治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三)如何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评价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的原则(简、论)
1、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原则;
3、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原则;4、必须坚持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原则。
(四)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简答)
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同其他杰出人物具有共同特点,同时又有区别,起着其他杰出人物不能比拟的伟大作用。
1、他们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埋藏资本主义制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2、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武器,指明斗争的方向和道路;
3、他们是在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能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代表群众的利益,并终生为之奋斗,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4、他们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夺取斗争的胜利。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方面基础)
(一)党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二)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包括: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党的领导方法)
(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1、它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坚持它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3、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4、能否坚持它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第五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或特点):(简答)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实践性、逻辑系统性、发展性等特征;
2、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与物质生产部门和其他社会活动部门相比有着自己特殊
本质和特殊的发展规律,主要是它生产精神产品,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其劳动方式
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其活动具有不可强制性。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或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这里包括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多选、简答)
科学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军事和战争、哲学指导思想、社会整体科研能力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都制约着学的发展和运用,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科学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1、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物质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的水平,决定科学研究的水平;
3、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技物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
三、科学的社会功能:(简答或选择)
1、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起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2、它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3、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4、它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5、它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四、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
1、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性因素,把它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去,就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和超前作用,技术是链接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才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节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交往概含的含义:(选择)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1、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属于交往范畴;
2、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关系是互动的。
二、交往的形式和类型:
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方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形式交往的类型是指在不同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性质的交往。
三、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简答和论述)(其中交往的意义是重点题)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它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3、它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它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意义:
1、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速经济发展;
3、在政治上实于对外开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建设的顺利进行;
4、在科学文化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与世界各国广泛交往才能经济繁荣、科技进行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公共课 深圳自学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