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深圳自考网LOGO

服务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12:28:21阅读数:

春秋以前,学术和教育为王宫所把持,史称“学术官守”、“学在官府”,人民无权享受教育,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只有王官和未来的王官,才有资格教,有资格学,学术同庶人无缘。这就限制了学术的传播与发展。

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剧变,学术也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而士阶层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可以说,士阶层的崛起是与学术下移相辅相成的。当时参加学术下移的士,虽有不同的阶级属性和不同的主观愿望,但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术的下移。

一、学术下移

西周的文教中心除了都城外,还有宋国和鲁国。宋国是殷臣微子的封邑,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殷商文化;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周公辅佐成王有功,又是西周礼乐的创建者,成王为了褒奖周公之德,赐鲁君以天子礼乐。按周礼规定,只有王城能设四代大学,即有虞氏之庠,夏后氏之序,殷之瞽宗及周之国学;而诸侯都邑仅能建立当代之学即“泮宫”。而成王特别优待鲁国,给予设办四代大学的特权。所以鲁不同于其他分封国,是西周在东方的文教重心。春秋初的情形,仍未显著变化。[1]

    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政治统治开始衰落,王室独尊、诸侯并立的局面不复存在,周王室也只能靠强大的晋、郑等国而苟且生存,周平王本人也是得晋文侯之助才确立的[2]。可见,春秋时的周王室已沦为争霸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俟” 的傀儡,领土也不断受到诸侯蚕食,私分公室也成为惯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周王室垄断学术的现状很难维持。最初各国诸侯向周天子强索土地人民者有之,但对王室保留的文化、典籍,尚不敢问津,偶尔由于王室贫弱,不能养活王官,一些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王官百工,相继分散至各诸侯国,但尚未形成学术的下移。

学术的真正下移,是在春秋中、后期,较大的有两次,都是由王室内部斗争而引起的。第一次发生在周惠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先后发生了王子颓及叔带争夺王位的内讧,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马氏离开王室,投靠晋国,带去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第二次发生在周景王与周敬王之间,周景王死,周敬王立,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后,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贵族和百工,携带王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奔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从此,楚国基本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为三大文教中心。

   这两次学术下移,范围比较有限,只不过使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学术的地位,使学术下移于诸侯公室,尚未摆脱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此可称为学术下移的第一阶段。

    学术下移的第二阶段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在这一阶段,学术开始扩散到士阶层,并进而扩散到民间庶人。《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鲁国,孔子向其请教后,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说明此时官府已失守学术,学术已流散于民间。普通士人都能看到、读到众多文化典籍,通过这些士人的努力,学术又向更大的范围扩散。

    二、士阶层的崛起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的社会等级序列中,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其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工、商、农并为四民。《国语·齐语》云:“四民者勿使杂处。……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士有文士、武士之分,西周时武士是一种充任领主管理、护卫职务的人员,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而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争霸。有许多复杂的内政、外交、军事问题需要解决,而靠贵族血统、世袭门第是无法解决的,需要足够的知识、能力和谋略,这就使土有了用武之地。这时的士多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出现,他们或作为政治思想家,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去指导各国的政治、军事战略,或作为政治、军事的实践家,制定具体的、措施,直接处理各种行政、军事事务。后来许多士又以教育为己任,聚徒讲学,培养弟子入仕各国。由政府专职人员到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反映了士阶层身份的演变,也为庶民登上政治舞台打开了一条通道。

    士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没落贵族子弟,他们一般都受过比较正规的贵族教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并且有操持各种礼仪的实际技能,但政治地位下降,经济贫困。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但少“贫且贱”,“多能鄙事”,精通六艺,就是这一类士的代表。二是原周王室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如曾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就是这一类士的典型。三是农、工、商等庶民等级上升而来的。木匠出身的墨子,在鲁向史角学礼后,游说于楚、齐、卫等国,曾仕宋,逐渐进人士阶层,其弟子众多,大多出于庶民,然入仕显荣于天下者极多。

    在士的构成中,没落贵族子弟与庶民升上的士是最基本的两大类,他们由于本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急剧变化,政治欲望最为强烈,社会基础也最为广泛,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他们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随着士的身份的变化,其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士的政治能量之大。《墨子·亲士》中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说明士已经直接关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业。故此,入仕的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绝非虚妄之言。

    士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相应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士对君主来说,更像是一种师友关系,礼贤下士是当时各国的时尚,有的君主对士行宾主之礼,有的君主更是以名士为师,这就大大提高了士的社会地位。

    士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们影响了当时的政局,动摇了世卿世禄的不平等制度,更主要的是他们将奴隶主的学术文化加以传播、扩散,形成了各种思潮、流派,为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注:此为郑玄观点。近人吕思勉在《古学制》中持不同意见,认为郑玄以四代之学来释“天子设四学”,则误矣。至于各设四代之学,“此盖鲁为东方文教之地,偶有虞、夏、殷三代之遗,而又自立当代之学耳,非有意兼立前代之学也。”认为鲁有四代之学,而周天子并未设四代之学。此说姑存之,但鲁国作为东方文教中心,是无可疑者。

[2] 《国语·郑语》云:“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3] 《孟子·滕文公下》。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历史类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sz.com/zl_lsl/8191.html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深圳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