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深圳自考网LOGO

服务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2003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12:25:51阅读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选择
1. 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P4
2.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P6
3.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P9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P1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 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点)
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P12
7. 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 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P13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 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P16
13.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 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P20
答题
1. 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
1)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 经济规律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体现的自身特点(记住)
1) 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 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3.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记住)P8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反过来指导人类的活动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所以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2)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3) 它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4. 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了解)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P14
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 为什么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了解)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运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现代生产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CHAPER 2 商品和货币 重点的重点
选择
1.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一般基础和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2.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P31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3.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形成价值的实体。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37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P38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 构成财富的内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P31
商品在性质上的不同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
7. 商品价值→通过与其它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用于交换的东西是交换价值→交换的东西用货币表现叫价格→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8.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P39
9. 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分工。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动P40
10.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P41
价值的表现形式: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b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种商品表现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
1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发生质的变化的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P44
12. 等价形式的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3.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P49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M=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额PX商品价格水平Q)/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P49
14. 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15. 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16.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17. 贮藏手段:指的是金属货币,它具有蓄水池的作用。P51
18. 支付手段:货币的清偿债务的作用。支付手段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19. 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P52
20. 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1. 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答题
1.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记住)
1) 区别:一是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2)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记住)
1)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 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二实现。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竞争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记住)
1)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原因是,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主要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记住)
1) 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它的生产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2) 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记住)
1) 经济学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两类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答了形成商品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
4)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
6. 从货币的产生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记住)
1)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既不是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2)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7.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记住)
1)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3)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价值获得者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使用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生产者让渡价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
8. 为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关系(记住)
1)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表现在:第一,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相同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9.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记住基本意思)
1) 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 价格机制调节生产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并且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这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 供求机制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4) 竞争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消费服务;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5) 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0. 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了解)
1) 商品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2) 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部门之间为进行商品交换而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样,价值就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

CHAPER 3资本和剩余价值
选择
1. G→W→G’的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P65
2.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a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b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产生c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发生增殖d价值增殖是在流通领域中实现P65
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4.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最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
5.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6.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培训的费用。
7.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劳动过程,价值增殖。
8.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P67
9. 价值增殖过程: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P69
10. 资本一般或资本的共性:资本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11.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12.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资本家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工作日的低限: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制约工作日的高限的两个因素:生理因素,道德因素。P74
14.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P75
15. 超额剩余价值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比较记忆: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16.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17.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18. 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不同分简单再生产 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同一。
19.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20.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21.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2.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生产力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23.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特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交换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以获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24. 单个资本的增大的两条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增大自己资本的总额。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25.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三种形式:流动形态的过剩人口,潜在形态的过剩人口,停滞形态的过剩人口。
26.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不断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
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27. 资本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28.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29.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0. 资本集中得以实现的杠杆:竞争大鱼吃小鱼,信用,股份制。
31.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手段和途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二者都是资本增大的途径。
二者区别表现在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较慢。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优惠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答题
1. 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牢记)
1)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 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记住)
1)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家庭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3)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 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记住)
1) 资本的总公式:G-W-G’。
2) 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交换过程的结果只能使价值形式在货币与商品之间转换,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总公式却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关键是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家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4)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而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难度得到解决。
4.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记住)
1)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2) 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4)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5. 为什么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记住)
1)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为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 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取得比较优越的条件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6. 为什么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记住)
1)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来说,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2)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发展,可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
4)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迫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5)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7. 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了解)
1)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 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因此,生产必然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8.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什么(了解)
1) 马克思曾经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中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尖锐的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2) 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的积累。在业工人为了减少贫困,就要多受劳动折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却要受到贫困增大的折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种对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这种对抗的根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9. 为什么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了解)
1)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条件。
2) 其次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的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
3)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HAPER 4资本的流通过程
选择
1.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P100
2. 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3.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P102
4. 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的非劳动时间包括:a生产资料储备时间b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c停工时间P103
5.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P104
6.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P105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重点考点)P105
7. 计算:某企业预付资本为100万,其中固定资本80万,流动资本20万。在固定资本80万中,厂房价值30万,可用30年,每年周转价值1万;机器价值40万,可使用10年,每年周转价值4万;小工具价值10万,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价值2万。企业的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为:1.07次。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1+4+2=7万,流动资本年周转5次周转总额20×5=100万。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7+100)/100=1.07次。P108
8.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a年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不影响c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率e利润率)
9.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形式上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从运动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10.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11.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P110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m)=Ⅱc;Ⅰ(c+v+m)= Ⅰc +Ⅱc;Ⅱ(c+v+m)= Ⅰ(v+m)+ Ⅱ(v+m)。(第一个为最基本)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m)>Ⅱc;Ⅱ(c+v+m/x)>Ⅰ(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v+m/x)=Ⅱ(c+△c);Ⅰ(c+v+m)= Ⅰ(c+△c)+ Ⅱ(c+△c);Ⅱ(c+v+m)= Ⅰ(v+△v+m/x)+ Ⅱ(v+△v+m/x)。(第一个为最基本实现条件)
13. 列宁指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1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P120
1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P120
16.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7.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
答题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记住)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记住)
1)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3)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 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记住)
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产业资本循环。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记住主要意思)
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 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由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货币即执行了货币职能,又执行了资本职能,所以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中小的职能是货币资本职能。
3) 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由于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4) 销售阶段。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值形式转变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一极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
5) 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记住)
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经济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准备了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和生产的回升,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因为这会促进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加剧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6. 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构成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记住)P111
1) 分解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2)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3)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7. 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了解)
1)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2)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3)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一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三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8. 为什么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了解)
1) 经济危机在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存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都存在危机的可能性,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不具有现实性。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后,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两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 基本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遭到破坏的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均衡关系和连续关系就要实现强制性恢复,这种恢复就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激化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9. 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了解)
1) 概念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2) 企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二者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体现资本家对工人与工人的剥削关系。
3) 量上的差别。一般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10. 资本周转速度对使用价值生产的影响(了解)
1) 资本周转速度对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不生产影响,对年剩余价值生产发生影响。
2) 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在内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就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增多。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减少。
3) 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剥削的劳动力越多,年剩余价值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越低。
11. 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以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了解)
1) 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
2) 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3)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2.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和联系(了解)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有密切联系,二者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二者的区别: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使用价值生产的影响。
CHAPER 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选择
1.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2. 竞争从生产者之间看: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竞争的结果。P132
3.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P133
平均利润的高低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P134
4. 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额转化形式。P136
5. 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理论意义是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革命意义是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阐明了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6. 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
8.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9.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差别: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10. 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答题
1.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简答)
1)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因此,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都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如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压低工人工资等。
2) 利润率的高低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利润率有资本有机构成并不是以相同的幅度安反比关系变化的。二是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 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影响利润率的高低。
4) 不变资本的节约会影响利润率。
5) 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利润率。
2. 平均利润怎样形成(记住)
1) 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
2) 由于资本的本质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结构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之间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
3) 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决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和绝对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 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是否依然起作用(重点,年年都考)
1)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 从生产价格的形成看,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时间重新分配形成的。因此,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
3) 在数量上,虽然从一个部门看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4)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动。
4.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记住)
1)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的存在,它就发生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作用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2)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商品不是按价值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
3) 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认价值规律。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式和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因此,由价格以价值为中心变动到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变动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5. 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记住)
1)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2) 原因是现实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的。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社会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
3) 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的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竞争。
6. 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虚假形式(了解)
1)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它的来源变得模糊了神秘了。利润成了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2)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的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 由于劳动力价值采取工资形式,个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作由资本产生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4) 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7. 为什么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了解)
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使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而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作用看不见了。这种转化只是性质上的,整个部门的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
2) 在平均利润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量成正比,而不是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只是等量资本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
3) 这样,利润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全部被掩盖起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这样,平均利润就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CHAPER 6 商业利润、信贷利息和地租
选择
1. 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品资本职能。P142
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可能性: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态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
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两个条件: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完成,而是由商人担任;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资本。
2. 平均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是由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获取的是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取利息,地主获得超额利润。他们的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剥削瓜分剩余价值。
3. 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P147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可以增加商品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得到补偿。
4. 商业资本的职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5.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
6. 商业利润是是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使用价值。
7. 银行资本的构成:自有资本即银行资本家自己投入的资本,借入资本即吸收的存款。P152
8. 资本主义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9.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具体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信贷资本。
10. 股票的特点:不返还性,流动性,风险性。P155
11. 股份公司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a股东会(最高权利)b董事会c监事会。没有工会、职代会、党委会。
12. 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股息,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P156
13.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建立的类型有两种:普鲁士式,美国式。P157
14. 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主要取决于地租和利息率。
15.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两个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16.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特点: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状况。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到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17. 资本主义银行信用的特征: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的当事人是职能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
18. 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
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19.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地租的特征: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由超额利润所形成。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0.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重点单选)
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过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21.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计算)
22. 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是:a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b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P166

答题
1. 商业资本的作用(论述)
1) 商业资本职能转化为商品资本职能,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起着重要作用。
2)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背)
1) 绝对地租形成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它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又不高于其价值,从而产生了超额使用价值形成绝对地租。
2)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它使得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只能而且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不能转移到其他部门。
3)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3.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记住)
1) 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济的强制。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
2) 封建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资本主义地租则只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使用价值部分。
3) 封建地租体现了两大阶级关系,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三大阶级关系,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4. 利息率是如何确定的(记住)
1)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2) 利息率变动的区间是零到平均利润率,零为最低界限,平均利润率为最高界限。
3) 一定时期的利息率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而是借贷资本供求状况或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比例。
4) 由于利息率没有一个经济上的内在客观依据,无从准确的界定它的数量。所以在平均利润率水平一定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实际上只能由一个国家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在不同国家,利息率会由于习惯和法律传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此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
5) 利息率的决定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经常变动,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它又是确定的,每次借贷行为中,都预先确定利息率的高低。
5. 股份公司的主要功能(了解)
1) 股份公司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短期内迅速形成大资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投资于有利可图的部门;引导资本社会资本流向效应好的部门,优化投资结构和资源配置。
3) 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实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4) 有利于保持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企业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的功能,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6. 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了解)
1)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 利息出现以后,平均利润被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进一步掩盖。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本自身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似乎是监督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因此在利息和企业利润形式上,它们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这个共同的规定性被掩盖了。
CHAPER 7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选择
1.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
2. 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看分为: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输出主体看分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
3. 20世纪垄断组织形式:a卡特尔(是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b辛迪加(是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c托拉斯(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d康采恩(是以一两个特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P170
战后垄断组织的新形式:混合联合公司。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跨国公司。
4. 银行垄断形成后其作用的根本性变化: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这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P172
5. 垄断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P175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标志:政府干预经济。P177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和调节的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方式: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其次是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对象:微观经济主体,整个国民经济。
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的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具体的说,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实现的。
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P179
9. 战后资本输出的新变化:资本输出流向的变化,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输出资本为主的局面;在私人资本输出增产很快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产更快,并成为日益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往往所谓的采用对外“援助”。
答题
1. 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是否依然发挥作用(背)
1) 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2) 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3) 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4) 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
2.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记住)
1) 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出现,但是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
2)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不能消灭竞争。
3) 垄断时期,“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
4) 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
3. 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是怎样制定的(熟练)
1) 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实现的。但是,垄断利润的源泉其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来源几个方面: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2) 垄断价格的制定。垄断价格虽然由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但是垄断资本家不能任意规定垄断价格。原因是垄断条件下仍然存在竞争,如果垄断资本家把垄断价格定的过高,竞争对手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商品,夺取市场。商品定价过高,其他企业也会增加生产同量产品,或者生产这种产品的替代品,从而使这类商品增多,结果是商品价格下降。商品垄断价格过高超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使商品积压,结果仍然是过高的垄断价格下降。所以垄断资本家在制定垄断价格时,不能背离商品价值太远,同时必须对市场容量进行估测,确定产量与价格的对比关系,不能任意定价。
4. 怎样认识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新殖民主义(记住)
1)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种新形式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旧殖民主义的一套统治方式,采用新的控制和掠夺手法――推行新殖民主义。
2) 二者的区别:旧殖民主义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扶植傀儡,之间控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为垄断资产阶级掠夺高额利润服务。新殖民主义采取比较隐蔽间接的方法,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打着“援助”的幌子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受援国家的政治、经济。同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其商品销售市场;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利用在先进科技上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盘剥等等,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
3) 可见新旧殖民主义的本质是相同的。
5.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垄断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熟记)
1) 从根本上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原因是,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的出现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分化的加剧,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就有了生产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断。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自由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2)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在许多地方发生了部分质变。表现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是个体私有制或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垄断阶段是垄断集团私有制或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从发展趋势看,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接近社会主义公有制,意味着资本主义所有权的自行扬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
6. 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实现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熟记)
1)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途径有,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之间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是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渗透到银行。再次是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之间的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融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
2)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就是金融寡头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实现对其它股份企业的层层控制,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子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结构。金融寡头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即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把过去的国家军政要员聘请到自己的企业担任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机构和政府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7.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记准)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2) 具体原因: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扩大国内外市场。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型工业的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有国家投资和资助。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有一个权利机构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
3) 上述种种矛盾问题的解决,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些矛盾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发展。
8.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记准)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第一,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第二,资产阶级国家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第三,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植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缓和劳资矛盾、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第五,通过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和。
3) 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第一,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人们的负税,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第三,国家借助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入,制止私人信贷膨胀,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果使公司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危机。第四,固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9. 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记住)
1) 它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丝毫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他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2) 它的产生只是暂时使垄断资本主义某些矛盾缓和,使矛盾被掩盖起来或者向深处潜伏,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发展,这些矛盾必将进一步尖锐化和复杂化。
10. 怎样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主要意思)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经济调节形式,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即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表现在:第一使二次大战后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第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促进了各部门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2) 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经济计划”不具有社会属性。但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利润服务的,因而这种计划手段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可能通过计划调节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11. 如何理解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了解)
1) 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2)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
3)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4) 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
5) 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
6) 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1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了解)
不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本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调节的一种形式。

CHAPER 8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选择
1. 二战后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2. 资本输出的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P195
3.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这些资本输出到国外会赚大钱。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分化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是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4.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5.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P20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资源配置国际化。
6. 当今国际经济调节的形式有: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的调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和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P206
7. 战后影响最大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P205
8.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指的是:美国,日本,欧洲。他们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金融三个方面。
9.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经济成分比较法,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经济发展的依附性。
10. 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经济上的不独立;新殖民主义的手法;穷国和富国的现实。
11. 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资本流向发生变化,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输出;私人资本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方式。
12. 欧共体于1993年初转变为:欧洲联盟。
13. 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意义:原料供应地;可靠的商品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护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维护和加强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
答题
1. 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记住)
1) 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实行国际经济调节。
2) 国际竞争需要协调于制约,如果没有打破国家疆界对经济生活的国际协调和制约,各国经济都会遭受损失,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调节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矛盾成为必要。
3)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调节,要求建立新的国际制度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 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熟记)
1) 资本国际化的形成。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的现象,。随着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使商业资本国际化。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直到二战前,资本国际化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其突出特点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2) 资本国际化导致经济全球化。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到来。
3)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4)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始于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输出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尤其进入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大。
3. 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调节有哪些形式(熟记)
1) 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对国际经济调节和管理的要求。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对国际经济调节和管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地区性经济组织和集团等。它们都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内建立起国际经济的某种秩序和进行某个方面 某个领域的国际经济协调。
2)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国际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起到一定的管理和协调作用。
3) 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通过国际性会议达成协议,参与国按照协议办事,起到了对国际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如西方“七国首脑”。
4) 某个地区、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经济政治联合体也是管理和调节国际经济的主要形式,如欧洲同盟。
4. 新殖民主义有哪些手段(记住)
1) 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激烈维护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
2)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保持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对它们的依附性。
3) 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发达国家。
4) 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5) 新殖民主义的种种统治手段,也是造成当今世界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评价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记住)
1)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金融等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垄断企业。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已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支配地位。
2)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全球化。
3)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它通过遍布国外的子公司,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政治代理人,建立“国中之国”。
6. 怎样认识资本输出的实质、作用和影响(熟记)
1)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其它国家人们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2)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经济的工具。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后果: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出现产业“空心化”;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
3)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使其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国际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以“贡献”,但可以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7. 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它怎样实现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垄断(熟记)
1) 当代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2)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这种瓜分大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的。当各国、各垄断组织的实力发生变化时,这种瓜分就会重新进行。
3) 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即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从而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它的建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4) 二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变为新殖民主义,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段,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8.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了解)
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国际化。
2) 生产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国际分工从垂直分工发展为水平分工,并由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
3) 贸易全球化表现在:第一,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使各国交流产品的必要性大大增加;第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贸易全球化;第四,便捷灵活的贸易方式和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促进了贸易全球化。
4) 资本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输出使资本的国际化开始出现。近年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全球化趋势。世界货币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资本体系的大发展,使各国间金融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际和地区金融危机,往往会引起世界性的金融动荡。
9.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如何(了解)
1) 二战后,过去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实现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它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世界。
2) 原因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的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激烈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说道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斗争是长期曲折的,但历史终将发展,正义事业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10.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了解)
1)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旧殖民体系瓦解,新殖民体系形成。
2) 发展中国家兴起,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3) 美国由霸主成为盟主。
4) 新工业和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后发国家迅速崛起。
5) 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步伐加快。
6)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霸权日益不得人心。
11. 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了解)
1) 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的形成,“网络经济”发展是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国际间的没有更为便捷迅速。
2) 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缔结进而逐步完善,使几乎所有国家降低了对外贸易关税,拆除了外贸壁垒,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国为抓住机遇加快本国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资本,有利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CHAPTER 9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选择
1. 战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
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同自由竞争时期比,呈现出跳跃式的特点。
3.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4.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运动规律决定的。
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表现在:股份公司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和自我“扬弃”;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次较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进行自我调整。
答题
1. 如何正确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熟记)
1)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2)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 另一个方面是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趋势,并使垄断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被掩盖和积累起来,由此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带来许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第二,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第三,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采取各种暴力手段加强政治统治的同时,采取改良主义手段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少数上层分子和工人领袖,以分裂和破坏工人运动。同时推行各种“福利政策”,借以缓和劳资矛盾。
2. 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熟记)
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虽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积累时间有所延长。
社会主义应当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替,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3. 为什么说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记住)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就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条件日益成熟。
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表现在: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垄断统治是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垄断统治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表现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4. 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记住)
“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
“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佣工人的雇佣地位。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企业仍然有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然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
CHAPTER 1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选择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社会化的生产力。
3.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化大生产。
4.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5. 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旧的分工依然存在,并且存在脑体力劳动的根本对立;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行按劳分配;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极高水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答题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背)
1) 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过程。一般地说,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也会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比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的调节实现的。
2)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总量平衡只能是相对平衡,合理的或正常的生产过剩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储备。
3)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要求我们把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和比例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记住)
1) 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样是一个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2) 消灭私有制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结果。因此,无产阶级要逐步改造现实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须的大量的生产资料以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3)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成熟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 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了解)
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产品还没有丰富到实行按需分配的程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2)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决定了劳动者得到生活资料的数量必须与他们付出的劳动量存在内在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就是按劳分配。
3) 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不能因为自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获得个人消费品,必须通过劳动,通过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而获得个人消费品。
4)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只要这些条件存在,它就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4.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了解)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公有制。
2)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公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3)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实行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社会主义要求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两个条件,物质条件是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社会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4) 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振荡。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经济类 2003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sz.com/zl_jjl/3508.html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深圳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