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学习笔记 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12:28:30阅读数:
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每个时代所产生的无数新闻作品,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世百态,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所以,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我们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种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试以清末民初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的新闻通讯为例。黄远生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从1911年至1915年,只有短短的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局最混乱的年代,革命与改良,民主与专制,进步与倒退,进行着反复的较量,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明争暗斗,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权谋。黄远生从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发出了大量有关当时政局的新闻通讯,揭露黑幕,大胆直书,使官场宦海的恶形败德,毕现纸上。他的新闻通讯,在内容上真实记录了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情况,后人评价说:将来有人要研究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斗争及其里面的历史,恐怕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材料了。在形式上,他以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力与文字之组织力”,为我国的新闻通讯开创了新局面,使之大放异彩。如果我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就很难认识黄远生通讯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对当时报刊文字体裁及文风状况缺乏了解,就很难评价他为我国报刊文体的发展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再如著名的新闻记者、我党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范长江同志,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书后,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一时出现“洛阳纸贵” 的盛况。这些通讯,当时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以实地考察的丰富事实为基础,深刻分析了时局的变化,揭示了事态发展演变的趋势,提出了当时国人最关心的有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具有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感,对于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走向救国救民的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人们在采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写什么?不写什么?如何取舍评价?自然也有不同的时代标准和社会要求。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体现时代的精神,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在联系时代背景考察新闻作品时,这是必须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穆青的人物通讯有着很高的评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穆青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人物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那些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几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因此,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穆青人物通讯的一把钥匙。把握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在延安时期写的关于劳动英雄赵占魁的通讯,60年代关于焦裕禄的通讯,粉碎“四人帮”后关于植棉劳模吴吉昌的通讯等名篇,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引起那样巨大的反响;作为一个记者,他的通讯作品为什么能先后两次推动了群众运动的广泛开展(一次是1943年从陕甘宁边区到整个抗日根据地的学习赵占魁的运动;另一次是1966年全国学习焦裕禄的活动)。
1995年,我国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了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赞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新形势下,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还要不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能不能真正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如既往地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优良品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考、关注。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新闻作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报道了许多具有新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的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对这样一些人物,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其实,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并不是社会效法的楷模,人民学习的榜样,但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这样一些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我们应当拓宽视野,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他们、评价他们,以多样化的典型去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以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去展示宏伟的生活图景。
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各种新闻体裁正是在这种发展变化之中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如人们熟知的消息这种文体中的导语,就是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产物。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重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得不到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而流水账式的报道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要。这就迫使记者们动脑筋、想办法,加之电报的发明,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相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读者要求能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知道更多的信息,同时电讯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二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我国报刊通讯文体的发展演变,也足以说明这一点。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略概括地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到民国初年,名记者黄远生提倡写实,并将文学表现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大力清除八股文的影响,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正式奠定了通讯文体在报纸上的地位。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到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深人群众,深入生活,深入抗日第一线,写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通讯报告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伟大的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情况得到了更真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工农兵和广大劳动群众成为新闻通讯的主体,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物通讯和故事式的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作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又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新闻通讯这种文体,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融新闻性、政论性、文学性于一体的创新之作不断涌现,令人耳目一新。同样,1987年以来,深度报道的崛起,也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要求新闻媒介给予报道,作出解释,以便更好地认识、理解、把握和实践。因此,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性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便应运而生。《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作品一发表,便备受人们的青睐,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冲击波。
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比如 1958年“大跃进”时期,鼓吹唯意志论的浮夸报道,充斥于报刊广播之中。“文革”10年中,新闻事业成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舆论工具,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连篇累牍。粉碎“四人帮” 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新闻报道逐渐肃清了“四人帮”的流毒,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观察生活,对四化建设的成就,对人民群众在振兴中华的壮丽事业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和所创造的光辉业绩,给予了满腔热情的歌颂、支持和赞扬;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风气、落后现象和社会弊端,给予尖锐严肃的批评、揭露。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新闻作品日益增多。一大批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记者,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和勤奋实践,写出了许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新闻作品,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启迪、美的感受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力量。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每个时代所产生的无数新闻作品,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世百态,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所以,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我们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种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试以清末民初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的新闻通讯为例。黄远生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从1911年至1915年,只有短短的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局最混乱的年代,革命与改良,民主与专制,进步与倒退,进行着反复的较量,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明争暗斗,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权谋。黄远生从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发出了大量有关当时政局的新闻通讯,揭露黑幕,大胆直书,使官场宦海的恶形败德,毕现纸上。他的新闻通讯,在内容上真实记录了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情况,后人评价说:将来有人要研究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斗争及其里面的历史,恐怕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材料了。在形式上,他以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力与文字之组织力”,为我国的新闻通讯开创了新局面,使之大放异彩。如果我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就很难认识黄远生通讯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对当时报刊文字体裁及文风状况缺乏了解,就很难评价他为我国报刊文体的发展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再如著名的新闻记者、我党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范长江同志,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书后,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一时出现“洛阳纸贵” 的盛况。这些通讯,当时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以实地考察的丰富事实为基础,深刻分析了时局的变化,揭示了事态发展演变的趋势,提出了当时国人最关心的有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具有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感,对于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走向救国救民的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人们在采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写什么?不写什么?如何取舍评价?自然也有不同的时代标准和社会要求。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体现时代的精神,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在联系时代背景考察新闻作品时,这是必须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穆青的人物通讯有着很高的评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穆青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人物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那些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几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因此,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穆青人物通讯的一把钥匙。把握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在延安时期写的关于劳动英雄赵占魁的通讯,60年代关于焦裕禄的通讯,粉碎“四人帮”后关于植棉劳模吴吉昌的通讯等名篇,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引起那样巨大的反响;作为一个记者,他的通讯作品为什么能先后两次推动了群众运动的广泛开展(一次是1943年从陕甘宁边区到整个抗日根据地的学习赵占魁的运动;另一次是1966年全国学习焦裕禄的活动)。
1995年,我国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了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赞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新形势下,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还要不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能不能真正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如既往地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优良品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考、关注。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新闻作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报道了许多具有新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的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对这样一些人物,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其实,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并不是社会效法的楷模,人民学习的榜样,但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这样一些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我们应当拓宽视野,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他们、评价他们,以多样化的典型去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以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去展示宏伟的生活图景。
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各种新闻体裁正是在这种发展变化之中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如人们熟知的消息这种文体中的导语,就是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产物。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重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得不到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而流水账式的报道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要。这就迫使记者们动脑筋、想办法,加之电报的发明,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相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读者要求能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知道更多的信息,同时电讯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二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我国报刊通讯文体的发展演变,也足以说明这一点。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略概括地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到民国初年,名记者黄远生提倡写实,并将文学表现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大力清除八股文的影响,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正式奠定了通讯文体在报纸上的地位。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到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深人群众,深入生活,深入抗日第一线,写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通讯报告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伟大的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情况得到了更真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工农兵和广大劳动群众成为新闻通讯的主体,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物通讯和故事式的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作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又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新闻通讯这种文体,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融新闻性、政论性、文学性于一体的创新之作不断涌现,令人耳目一新。同样,1987年以来,深度报道的崛起,也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要求新闻媒介给予报道,作出解释,以便更好地认识、理解、把握和实践。因此,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性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便应运而生。《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作品一发表,便备受人们的青睐,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冲击波。
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比如 1958年“大跃进”时期,鼓吹唯意志论的浮夸报道,充斥于报刊广播之中。“文革”10年中,新闻事业成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舆论工具,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连篇累牍。粉碎“四人帮” 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新闻报道逐渐肃清了“四人帮”的流毒,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观察生活,对四化建设的成就,对人民群众在振兴中华的壮丽事业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和所创造的光辉业绩,给予了满腔热情的歌颂、支持和赞扬;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风气、落后现象和社会弊端,给予尖锐严肃的批评、揭露。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新闻作品日益增多。一大批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记者,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和勤奋实践,写出了许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新闻作品,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启迪、美的感受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力量。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串讲笔记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学习笔记 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