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深圳自考网LOGO

服务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7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05:45:40阅读数:

  4.5.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与固定资本折旧?

  答:(1)固定资本磨损。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的原因不同,固定资本磨损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为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2)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以货币形式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做固定资本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4.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 (1)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涵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  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之所以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的原因。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出去,这样才能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维持正常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其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

  4.7.什么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即实现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使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保证下年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 (c +v+m)=Ic+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4.8.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必须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两个。(1)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厂维持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I(c+v+m)>Ic+IIc,在公式的两端都减去Ic,则这个公式就表示为:I(v+m)>IIc.(2)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则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II(c+v+m) >I(v+m/x)+II(v+m/x),在公式两端都减去II(v+m/x),则这个公式就表示为:II(c+m-m/x)>I(v+ m/x)。

  4.9.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即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这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正常进行。(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是: I(v+△v+m/x)=II(c+△c)。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I(c+△c)+II(c+△c)。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和追加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II(c+v+m)=I(v+△v+m/x)+II(v+△v+m/x)。

  4.10.生产资料生产为什么要优先增长?

  答: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和由此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以及原有的固定资本更新时,都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逐渐缩小。这样,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其结果便是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只有这样,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依赖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第一,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追加劳动力对生活资料的需要,要依靠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生活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因而受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制约。

  4.11.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答: (1)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产生买卖脱节,造成商品积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条的破坏。从而存在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但不具有现实性。因那时商品经济的范围和比重均较小,不会引起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便会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5.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表现为利润,这是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1)由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增加额。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c+v+m三部分构成,m是由v产生的。但是,当c和v合在一起独立化为生产成本后,m 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中在生产成本以外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其次,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是,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两者具有一致性,就其实体和数量而言,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它们也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5.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 (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5.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5.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 (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5.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 (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5.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6.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4)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6.2.商业资本有哪些作用?

  答: (1)商业资本的作用。主要作用有: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加速商品流转。(2)商业资本有利作用的限度。只有当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的限度内,才能对产业资本起到有利作用。如果商业资本的数量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既造成浪费,又会延缓资本周转速度,还会使平均利润率降低。 (3)商业资本有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商业资本家购进商品后,商品并未最终进入消费,有的商人还把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这就会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尖锐化,会促进经济危机的爆发。

  6.3.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 (1)借贷资本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职能资本往往会有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本,这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因而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可以把这些货币资本贷给需要补充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而取得贷款的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后归还贷款时,必须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形式作为报酬支付给贷方。因此,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形成为或转化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2)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关系。

  6.4.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答: (1)什么是股份公司。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公司的典型和成熟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2)股份公司的产生。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首先,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巨额资本才能兴办大型企业,这是单个资本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集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闲散的资本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从两个方面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一方面,股份公司的股票购买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而这些资本的使用权是交给股份公司,由股份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分离的,它是信用这种借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股票的发行,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机构的银行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或由银行自己发行股票集资组建股份公司。

  6.5.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功能是什么?

  答:股份公司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可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实行规模经营,有利于获取较高盈利,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同时,股份公司有利于投资者将资本向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从而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既能使企业财产所有者的权益得到维护,又能使企业拥有独立的经营权,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3)有利于保持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股份公司企业对股东投资所形成的全部财产具有法人财产权,这种企业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的功能。整体性是指,不论企业投资者有多少,企业的法人财产合为一体,由企业法人占有和统一使用。稳定性是指,股东即使将其向企业的投资转让给他人,但企业的法人财产并不发生变动。连续性是指,只要公司企业存在,投资者的变动不会影响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连续行使。公司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有利于企业进行较长期的经营决策,有计划地从事较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

  6.6.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化?

  答:(1)发行小额股票的原因。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发行小额股票,有利于将分散于劳动人民手中的少量货币积蓄集中起来,  由大资本家支配和使用。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的货币收入的形式。  (2)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不能改变其受剥削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和大资本家实际上是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由于小额股票的发行,使股权分散化,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而众多持有小额股票的小股东,不可能形成与大股东相抗衡的力量。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其受剥削的经济地位。(3)资产阶级宣扬劳动者购买了小额股票,就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厂劳动与资本的界限,这完全是欺人之谈。

  6.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2)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第一,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的经济关系。第二,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由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瓜分,上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6.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在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别。由于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劣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于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这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营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3)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4)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6.9.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这种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获得土地私有权,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并不参加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而且,土地私有权垄断还决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所以,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得农产品不仅能够而且必须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在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为绝对地租。(3)绝对地租的源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10.如何理解土地价格的决定?

  答:(1)土地有价格的原因。原始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也就不存在以土地价值为基础的土地价格。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是被私人所占有的,而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凡是被私人所占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当作商品来买卖,被私人所占有的土地同样可以被作为商品买卖,并有了土地价格。(2)土地价格的决定。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也就是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的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将其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所以,土地价格是由地租数量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7.1.什么是垄断价格?它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2)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作用的原因。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它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第二,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7.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结合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7.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作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

  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资本势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能力强等特点,使它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高度地发展起来。

  7.4.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

  答:(1)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的一部分。第一,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利润。(2)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5.为什么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答: (1)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原因。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七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而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矛盾的,资本主义必须找到一个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适应的方式,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部分质变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关系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垄断阶段已发生了部分质变,表现在:第一,自由竞争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私人资本或个体资本,当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资本家个体私有制;而垄断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以股份制资本为基础的垄断集团私有制。第二,自由竞争阶段是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垄断阶段则是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第三,从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来看,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向着靠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方向发展。

  7.6.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广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广泛发展的原因是: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特别是高精尖的新兴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支柱产业和部门,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往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本。(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是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而当代各国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不下大力气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就有可能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都把科研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高度重视,由国家投资支持。(4)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5)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6)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分配不公现象加剧,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活动。

  7.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目标主要包括:第一,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处在周期循环的波动中,私人资本在经济高涨时期,往往拼命追逐利润,无限扩大生产,而当萧条时期又紧缩生产,造成生产的停滞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景气。针对这种情况,资本主义国家随时出台调节措施,试图保持国民经济稳定,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第二,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币值和物价不稳定,市场经济就不能顺利运转,社会就不会安定。因此,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把稳定币值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三,实现充分就业。失业一直是困扰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宏观经济中也一直把尽量创造就业机会,保持较高就业水平,力图实现充分就业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目标。第四,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际国内收支,都应是基本平衡的,这样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也总是把保持收支的基本平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7.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是什么?

  答: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1)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从财政收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财政支出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第一,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第二,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3)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支计划,货币发行汁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一些带有全局性,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计划和规划。然后,再通过一定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引导私人企业向计划规划的方向发展。

  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答:(1)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实现机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是经济调节手段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国家调节和企业行为的结合点。特别是在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不能直接要求私人企业,只能通过市场信号的变化去引导企业。国家通过制定一定的经济政策,引导市场行为的走向,即通过市场的调节体现政策的导向。而企业则在这种引导下,采取对策向相应的方向发展。(2)国家调节哪些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外汇市场。国家主要通过这四大市场的总量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外汇政策进行干预,以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及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

  7.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促进了社会生产新一轮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的发展表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与干预下,不但加速实现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而且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了商业服务业的现代化,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现代化。(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的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第二,资产阶级国家可以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就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第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经济计划化的综合性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够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这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解,从而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8.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在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垄断资本家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再转化为投资时,继续投入原有行业则不利于维持其垄断地位,投入其他垄断部门很不容易,投入未垄断的部门利润较低,从而形成“过剩资本”。二是过剩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但可获高额利润,而且可带动商品输出。(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充足和低价的劳动力供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所发展。再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交通通讯业的发展。这些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基本条件。

  8.2.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裸裸地军事侵略就是证明。(2)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3)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8.3.资本国际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历史进程。(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资本国际化现象,这时的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进程加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继续发展以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其具体表现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国外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8.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个方面。(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国际分工从早期的垂直分工发展为战后的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并进而从过去在世界范围内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2)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是:第一,新科技革命中出现很多新兴产业,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梯度转移,以及不同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在发展程度不同国家间的渐次转移,要求各国家间交流产品。第二,高效率和大批量生产,要求扩大国际贸易范围。第三,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增加。第四,便捷灵活的贸易方式和贸易限制的减少,促进了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资本的输出,开始出现资本的国际化。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大为加速,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

  8.5.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认识跨国公司的作用?

  答:(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一些大型企业,其特点是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跨国公司与传统的国际垄断组织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不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而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主要由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它是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2)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是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来制订其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考虑生产布局、营销渠道、长远发展等问题,从而从企业组织形式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工具。跨国公司作为大垄断组织,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通过国外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政治代理人,建立一种凌驾于独立主权国家之上的“国中之国”。所以,跨国公司成为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8.6.经济一体化是如何形成的?

  答: (1)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需要建立必要的国际经济协调和制约机制。如果没有有效协调和制约,实力强大的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垄断组织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国际经济动荡,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甚至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2)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相适应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调节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3)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一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议,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建立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如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三是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举行会谈,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8.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怎样形成的?

  答: (1)地区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化的目的。其目的是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3)地区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必然性。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相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相接近,交往方便,经济互补性较强,相互结合为一体,能够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加速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8.8.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 (1)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美国、日本和欧洲三足鼎立之势,他们之间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2)贸易领域的矛盾。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十分激烈,不断爆发贸易冲突。(3)投资领域的矛盾。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多,形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的局面,因而矛盾和争夺,以及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就不可避免。(3)金融领域的矛盾。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为巩固和加强各自的货币在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而展开斗争。同时各国经济实力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并由此演化为经济上的矛盾和冲突。

  8.9.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形成。当今世界上少数发达富国与广大不发达或处于发展中的穷国的格局,其根源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剥削和掠夺,进行殖民侵略和对世界进行经济上的统治。战后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未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它们仍是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2)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其实质仍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所谓“南北关系”问题。(3)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战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长期和艰巨的斗争,这一斗争还将继续进行。

  9.1.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趋势?

  答:(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2)存在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是由垄断所引起的。垄断必然引起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3)迅速发展趋势的具体原因。第一,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竞争的压力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的竞赛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停滞趋势的具体原因。第一,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第二,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况下,垄断会造成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以便维持垄断价格和减少无形损耗造成的损失。

  9.2.垄断资产阶级维护和加强其统治地位所采取的手段是什么?

  答: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垄断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两种手段。(1)暴力镇压手段。垄断资本加强其政治统治,集中表现为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靠国家机器的暴力来对付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操纵议会通过各种限制人民自由、剥夺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必要时实行公开的恐怖独裁和法西斯专政。 (2)推行改良主义。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主义,采取麻痹手法,瓦解工人队伍。一是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少数上层分子和工人领袖,形成一个工人贵族阶层,指使他们从工人队伍内部来分裂和破坏工人运动。二是极力推行各种福利政策,举办各种福利事业,来缓和阶级矛盾。三是推行所谓“劳资合作”、“工人参加管理” 等措施,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工人地位的情况下,来缓和阶级矛盾。四是打着“资本民主化”、“人民资本主义”的幌子,通过发放小额股票,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实际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并不能改变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企业大权仍由资产阶级所掌握。

  9.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它又逐渐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已不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要被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2)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在生产关系方面和经济运行方面,都进行了自我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要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4.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否定的历史趋势怎样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表现出来?

  答: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顽强地表现出来:(1)股份公司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2)垄断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又一次调整和又一次自我“扬弃”。(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次调整和自我“扬弃”。(4)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得到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继续进行自我调整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扬弃”,表现出离社会主义的门槛越来越近,资本主义私有制终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5.为什么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答: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1)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相反,由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阻挠和反抗,导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2)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仍继续存在和发展。因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战胜资本主义,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首先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会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历史的倒退。这一切都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长期性。

  10.1.马克思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共同特征?

  答:(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相互衔接和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把我们现在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是:①生产资料公共所有;②各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作为统一的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共同生产的产品也是社会的产品;③社会产品中的一部分由社会所有和支配使用,另一部分归各社会成员消费;④社会成员为社会提供劳动,由社会取得消费品;⑤由社会计划调节劳动的分配和调节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比例;⑥每个人的劳动是直接社会化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构成社会总劳动的必要部分。因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不再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但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还需保持和发展商品经济,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

  10.2.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主要区别是:(1)在社会分工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即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使劳动片面化,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根本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旧的社会分工,人们得到全面发展,体脑劳动差别缩小,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意愿变换工作。(2)在劳动性质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每个劳动者来说,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在分配方式方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4)在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发展到极高程度,社会成员的需要还不能充分满足。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将高度增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成员的需要将得到充分满足。

  10.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进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10.4.怎样理解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 (1)过渡时期的涵义。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新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要经过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 过渡时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总的来说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各国过渡时期的长短,视其原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而有异。愈是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过渡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就愈长一些。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短暂阶段,是由过渡时期的任务所决定的。要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要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农业;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经历复杂的、较长的过程。(3)我国过渡时期的特点。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革命取得胜利后,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0.5.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也就不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公有制这个根基被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就随之动摇。(2)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实行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结合。

  10.6.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答:(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切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达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则应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为实现这个生产目的创造条件。(2)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即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产品数量。但是,这个途径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增加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二是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多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对于发展生产力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0.7.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1)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的新变化。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战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调节的作用。(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表明,在当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10.8.如何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答:(1)以生产力标准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根据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根据道义原则进行评价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起以往的社会制度,起了十分进步的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但并不否定它的历史进步作用,这种剥削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提出资本主义制度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仍然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的。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生产力被浪费被破坏的明显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不仅有很大一部分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现有的生产力被毁灭掉。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建立起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学习笔记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sz.com/xxbj/529.html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深圳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