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深圳自考网LOGO

服务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一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05:46:49阅读数:

  第一单元 精读小说

  《阿Q正传》

  (一)识记: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于1921年底在《晨报副刊》上连载。

  (二)理解:

  从鲁迅对阿Q的态度中看鲁迅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对阿Q的态度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哀怜他不幸的遭遇、卑下的地位,又恼怒他精神的麻木与愚昧。鲁迅想通过小说的形式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病苦”既是物质的贫困,也是精神的病态。可见鲁迅之所以做小说的创作思想,是为启蒙主义,为人生,为改造国民性。

  (三)简析:

  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通过侧面透露的方法加以描写的。首先,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激起的波澜和反响。不同阶级的人物,对待这次革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阔人老爷、地主豪绅本能地对革命感到害怕和不安,而象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却从统治者的惊慌和不安中感到“快意”,并由此而“神往”革命。其次,作品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极不彻底性质。革命并未改变封建统治的现状,没有损害那些统治者和压迫者什么,“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地主豪绅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还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第三,作品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革命前没有发动群众,革命起来后,又不依靠群众、不发扬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不满足群众的革命要求。相反地,革命在中途与反革命势力妥协了,阿Q这样受苦无辜的农民反被当作抢劫犯枪毙了。

  (四)论述:

  1、分析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贫苦而未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语)。

  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打短工度日,受尽压迫与剥削。作为一个农民,阿Q具有一般劳动者吃苦、耐劳、能干的品质,并有着对压迫者的对立意识和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已成了一个流浪雇农,所以也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他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下形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奴隶的盲目乐观,是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是不敢反抗的妄自尊大,是安于奴隶地位的高等级欲望,是有利于反动统治的腐朽意识。它有各种表现形式,如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譬自解嘲、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健忘、向弱者泄愤等,这实际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手段。可见他已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命运,成了一个浑浑噩噩、不死不活、供人驱使的奴隶。

  当然,作为一个有着深重痛苦和仇恨的阿Q来说,他内心深处也有着一种自发的革命要求,当革命起来的时,他决心“投降”革命党,参加“造反”。尽管阿Q心目中的“革命”还是一种盲目狭隘的复仇行动和谋取一点经济利益的手段,但如果教育引导得法,象阿Q这样受苦的农民是能够成为革命的基本力量的。然而这场革命走了相反的路,摒弃和杀害了阿Q这样可以参加革命的群众。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首先在于其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其次,阿Q的悲剧命运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2、分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阿Q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有革命的要求和可能,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他从地主阶级的恐慌中感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从而“神往”以致要“参加”革命。但他对革命又一无所知,以为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的“革命”观在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历史合理性的同时,充满了私欲和糊涂观念。

  阿Q的“大团圆”结局,令人心酸地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没有使他在精神上获得新生;赵太爷们依然是有权有势,任意主宰穷人的命运。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3、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

  现实主义特色主要是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品中作为典型环境的未庄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统治,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太爷是农民命运的主宰。在这里,农民过着奴隶式的生活,他们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人格上受凌辱。长期来,农民已变得十分麻木,而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则更加得以稳固。作为典型性格的阿Q便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中产生的,他既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个性,又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鲁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塑造了阿Q.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方法的白描手法,在作品中被大量运用,小说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语言,用极精练的笔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伤逝》

  (一)识记:

  这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二)论述:

  1、 分析《伤逝》中悲剧的社会根源及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社会原因有: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小东西的告密、局长的免职令等。因此,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

  悲剧还有来自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她把爱情作为人生唯一的要义,是她的致命弱点,就此,她不可能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而涓生则错误地把爱情生活与生存竞争根本对立起来,以为在求生的道路上是子君妨碍了他,只要摆脱子君,“新的生路”便“横在前面”。

  2、 子君形象分析。

  子君是具有五四时代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她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坚定大胆的主张和行动,无疑是对封建传统的一次真正勇敢的挑战。“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但子君冲破阻碍终于与涓生结合后,却以为终极目标达到了,从而她的生活和思想变得空虚与庸俗。喂鸡、养狗、做家务成了她的全部,她挑战生活的激情被销蚀了,自然也不具备了那种改变和支配环境的能力。在经济和爱情的双重打击下,她只能落败。

  子君的悲剧使我们看到: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仅靠个性解放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和解放,恋爱婚姻等个性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得以解决。

  3、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色彩。

  小说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悲哀心碎的恋情。叙述中,涓生自剖心灵,展示了他纷繁而又深层的心理跃动。通过涓生的观察,我们还看到了子君的内心活动。在叙述中,主人公的议论和浓重的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将故事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地:以深刻的思想启示读者的同时,以沉重、悲怆的感情力量震动读者的心弦。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一)理解:

  1、《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自叙传特点。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个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的自画像,有才华却饱尝失业贫困之苦,感情忧伤却又跳动着一颗愤愤不平之心。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来刻画的,带有“我 ”的情绪色彩。“自叙传”并不等于自传,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表现“自我”,表现“内心的要求”。可见,自叙传小说也是有虚构,由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2、 作品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低沉、哀伤、灰暗,它流露出了知识分子对前途把握不定的无限哀愁。

  (二)论述:

  分析作品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有四个阶段,①二人相识,单身的她疑惧、戒备贫困潦倒的“我”。②交往中二人有所了解,她对“我”消除疑惧,同情、信赖“我”。③她由误会而责备、规劝“我”。④明真相,释前疑,友谊升华。

  《潘先生在难中》

  (一)识记:

  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二)简析:

  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小说结尾潘先生写字歌颂、吹捧军阀是全篇点睛之笔,是揭示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及其复杂性格的神来之笔。结尾处理不仅在结构上与开头逃难对照,引人深思,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使潘先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完满的表现。为了保全自己,讨好上司,他丧失了原则、是非,居然写出“功高岳牧”、“德隆恩溥”的谀词来。同时,他脑海中涌现了人民受难的镜头,表明他还没有泯灭人性。小说以“看他再对上一句什么”结束,意欲启发读者思考,从而完善潘先生这一形象。

  (三)论述:

  1、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是把自家的性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于是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气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逃难中的潘先生实际上是动荡不宁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和卑琐性格的高度集中。潘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即是作者对知识阶层教员的严峻解剖与审视,也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潘先生的形象是那种特定的“灰色的卑琐人生”的艺术象征,其意义超出了小市民的阶层,它是中国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

  2、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首先在结构上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的故事,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其次,不仅客观地描写潘先生这类小市民的生活状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锁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第三,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四,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家》

  (一)识记: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二)简析:

  《家》的主要艺术特色。

  缜密的情节结构。《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来安排情节和人物的。小说中觉慧的“戏”很重,占据主要位子与篇幅,而其他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既是小说主题的必要展开,又是对觉慧性格的推动。

  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不仅使用了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至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而且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如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浓郁的抒情色彩。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正如李健吾所说;“热情就是他的风格”。热情是小说抒情色彩的基调,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描写、来控诉、来揭露的,这构成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三)论述:

  1、分析《家》的思想内容。

  《家》描写20年代初深圳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家》主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卫道士高老太爷形象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所展示的种种罪孽都与高老太爷有关,他是一系列悲剧的根源,他的本愿是想延续和兴盛这个大家庭,但儿辈的堕落、孙辈的觉醒,都加速了这个大家庭崩溃的进程。

  《家》通过对梅、瑞珏、鸣凤等青年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罪恶,批判和否定了“无抵抗主义”与“作揖哲学”。

  《家》通过对觉慧、觉民等封建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抗斗争精神。他们疾恶如仇、敢于斗争,向往自由、追求进步,他们的反叛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2、 分析觉新形象。

  觉新是小说中性格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尽管他受到过“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则又使他逆来顺受,一味奉行“作揖哲学”,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他明白是封建礼教夺去了他的一切,但又无可奈何,无力抗争,最终成为了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牺牲品。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

  3、 分析觉慧形象。

  觉慧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作为一个叛逆者,“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他的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家庭内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在认识上,他是高家所有人当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他是一个“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新鲜的空气。但是觉慧的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的一面,他思想上的简单和不成熟,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他与鸣凤的恋爱,是真诚的,但他却抱怨她只是个丫头,固而当得知鸣凤要被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之后,决定放弃鸣凤。他憎恨高老太爷的专制统治。但在祖父即将离开人世时,他却流露出对祖父的依恋之情。这些都表明了觉慧幼稚的一面。在他身上,人们看到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乡去追求个性解放,还仅仅是第一步。

  4、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于是,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子夜》

  (一) 简析:

  1、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政治上与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操纵着上海滩金融市场,故意与吴荪甫作对,想方设法扼杀中国民族工业;他生活淫荡腐朽,为人专横跋扈,是恶魔般的帝国主义的鹰犬。

  2、《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语言的丰富多彩。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人物语言上,作者赋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和口吻。如吴荪甫的语言常常是斩钉截铁,果敢有力;赵伯韬的调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鲁卑俗的。

  3、《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子夜》展示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小说以赵与吴的矛盾为主线,其他两条线索交错发展。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二) 论述:

  1、分析《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2、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意义。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于,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边城》

  论述:

  1、分析作品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在《边城》里,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善和美的化身。70多岁的老船工50年如一日,勤奋地为人们摆渡,也从来不多收一文钱。场面上的头面人物船总顺顺,并不恃财傲慢,而是一位古道热肠的通达之人。天保、傩送兄弟俩虽都爱着翠翠,但没有争斗而是以对歌的传统方式公平竞争。杨兵马并不记恨早年追求翠翠母亲而遭拒绝,老船工死后,他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和唯一信托人”。17岁的翠翠更是一个勤劳、能干、美丽,心灵纯净得犹如一泓清水的少女。总之,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淳朴、亲善、宁静、和睦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情的赞美诗。

  2、分析翠翠的形象。

  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对爱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表现为少女特有的朦胧向往,表现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但却又始终不渝,坚贞不屈。翠翠与外祖父老船工相依为命,也传承了热情、勤劳、善良、坚韧的美德。翠翠的这种纯朴和至真至性正好与当时文明都市的那些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说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3、分析作品在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描绘人生的特点。

  沈从文的小说最为执着描写的是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山光水色,也最为精心地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中构造他的理想的人生形态,吹奏他的爱和美的人生颂歌。《边城》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

  小说着力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美和风景美,这种古朴雅洁而又有些原始野性的风情,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正所谓“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

  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独创了一种诗化的境地,美好的故事和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整个作品是诗,是梦,又都是现实,这一切浑然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空间。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是“表现人性”,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菉竹山房》

  (一)理解:

  《菉竹山房》中的悲剧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个恋爱、婚姻悲剧。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是容不得男女自由恋爱的,更不要说少男少女一时冲动野合于后花园,那是人人鄙夷的。在那个社会里,让女子抱着死去男人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人性的荒唐之举反而会得到嘉许。从此,二姑姑在枯寂阴暗的老宅中销蚀尽青春年华。这是封建社会和礼教造成的悲剧。

  (二)简析:

  结尾“窥房”在人物刻划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窥房”将小说前文渲染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森森鬼气推到了极致,同时,又突然逆转,以来窥房的是二姑姑主仆二人。这一结局,在艺术上出奇制胜,在思想上发人深省。

  “窥房”使鬼气转化为人气,使两个生活在非现实境界中的女人,表现出最为世俗的欲望,“鬼脸”一晃,晃出了人性的微光,晃出被礼教牢笼禁锢成鬼的躯壳中,一颗灼热的充满人欲的心灵。自然,这一晃,使读者在小说喜剧性的结尾中,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

  (三)论述:

  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

  小说不在悲剧故事上多化笔墨,也不在悲剧人物性格的刻划上尽遣才华,而是着重于悲剧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阴森的住地,尘封的住房,作伴的生物,姑爹的鬼魂……一切是那样的死寂与恐怖。在那古墓式的环境中,生活着曾是十分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她们被摧残、扭曲成了充满鬼趣的人,其沉重的悲剧气氛令人窒息。 “窥房”将神秘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了极致,然而,鬼气向人气发生了转变,使我们看到了充满鬼趣的女主人公其内心深处的人欲的涌动。在此,悲剧的冲击力再次震撼了我们。

  《山峡中》

  (一)识记:

  艾芜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二)简析:

  1、野猫子形象。

  野猫子是偷盗集团首领魏老头子的女儿。面对残酷的现实人生,要活下去,必须改变懦弱的性格,因而,她不得不比男人更为强悍,更为机智和勇敢。特殊的生活环境酿成了她的复杂性格。她有时十分暴躁,过去曾杀过人,又与同谋把小黑牛抛到江里淹死;她爱憎分明,把反动政权的军人和老爷太太都视为仇敌,对一般同伙充满着女人的爱抚;她心地善良,知道“我”不想干了,给“我”留下三块钱,让“我”另找出路;她常将木头人当作孩子,亲昵地抱在怀里,自然地流露出向往做母亲、盼望新生活的愿望。

  2、本篇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艺术作用。

  小说景物描写的主要特点是渲染阴冷怕人、恐怖神秘的气氛,以此来烘托小黑牛的悲剧。如小说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景象是:“巨蟒似的索桥”、“凶恶的江水”、“野蛮的山峰”、“破败而荒凉的神祠”、“金衣剥落的江神 ”,这幅阴郁、寒冷、恐怖的夏天山中之夜的景象,渲染了阴暗的气氛,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

  小说还有对南国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这不仅增添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而且作为反衬,和人世间的黑暗形成对比。

  (三)论述:

  分析小黑牛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作品的思想。

  小黑牛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本来有家,有山地和小牛,可这些东西都被地主剥夺了。他“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头”,如今又陷入偷盗团伙,在这里,他命运更悲惨。因为“太笨”,又不会说谎,作案时常被捉住打伤了身体,他想不干了,却被同伙抛进了江中。他的悲剧根源是穷人无以生存的黑暗的旧社会。

  小说展示了为生活所迫而沦为窃贼的人们的生活,正是社会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变得野蛮、残忍和不义,这是他们的“本钱”,这种“本钱”,包含着极大的社会悲剧性,也记载着他们每一个人的悲惨命运。

  自然,这群人还没有泯灭正常的人性,还能够宽容地对待“我”的离开,这是作品闪现的思想亮色,由此更把批判的矛头集中于社会。“我”的离开表明作者对这伙人的批判态度。“我”认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新生活”,他要独自去寻求光明。

  《断魂枪》

  (一)识记: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

  (二)理解:

  本篇故事的背景。

  小说故事背景是辛亥革命前的晚期时期。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传统文明,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三)简析:

  1、小说刻划人物的白描手法。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简练传神,深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对沙子龙、孙老者的眼睛的描写尤其出色。如沙子龙 “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孙老者的“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与人比武时,这对黑眼珠随着枪尖转,“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又如小说描写沙子龙闭门操练断魂枪绝技,笔墨不多,却写出了他得复杂心态和性格。结尾处,沙子龙叹口气,“不传!不传!”两句,更是传神之笔,内涵极为丰富。

  2、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主要人物沙子龙所起的对比烘托作用。

  王三胜好吹嘘,他时而鼓吹沙子龙,时而贬低沙子龙,都是为了抬高自己。孙老者比较直率,登门挑战求艺,表现为武林正道之人。小说描写这两人对时代变化的漠然、以及外向的性格,很好地烘托了沙子龙的敏感和深藏不露。

  (四)论述:

  分析沙子龙形象及其意义。

  沙子龙,名拳师,开镖局,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曾威震西北无敌手,创出“神枪沙子龙”的英名,镖局的事业兴旺发达。但时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今天是火车、快枪的天下,镖局之类中国古老的事业和文明已被狂风吹走了。沙子龙是敏感而又善于变通的人,他将镖局改成客栈,从此不谈武艺,不与人争强斗胜。同时,他又十分怀旧,深夜独自一人熟悉他的“五虎断魂枪”,还不断地回忆起昔日的荣光,流露出与昨天告别时的留恋与悲凉,使小说充满着一种古老文化兴衰嬗变的历史悲凉感。沙子龙是一个具有醒而又未真正觉醒的复杂心态的典型。

  《华威先生》

  (一) 论述:

  1、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华威先生》活化出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客、文化官僚华威的形象。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作品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党老爷”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华威先生形象更有其普遍性意义。它讽刺了那些只想当领导,而不愿从事具体工作的官僚。讲套话、空话,泡会议、发指示,热衷于官场应酬,瞎指挥、胡干涉。凡此种种都并非华威先生那个时代所独有。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2、分析小说的讽刺特色。

  这部小说是一篇讽刺作品。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灵魂。如表现华威先生的“忙”,写他为了多赶场子,他坐的黄包车是城里速度最快的;除了“忙”,作品还赋予它一个行为特点:假。作家用夸张的细节将人物自身的虚伪,庸俗暴露无疑。作品还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小说还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在其香居茶馆里》

  (一) 简析:

  1、小说的思想。

  小说以深圳回龙镇一个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围绕着国民党抓丁的一幕幕丑剧,揭示了国民党抓丁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同时也通过暴露当时当地袍哥、地痞、土豪劣绅之间狗咬狗斗争,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基层政权的黑暗腐败,鞭挞了地方官吏、豪绅集团的横行无忌以及他们之间既互相利用又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卑劣行径,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推行兵役制的欺骗性和迫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反映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贯穿了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揭露和鞭挞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深刻性。作品通过个性化、川味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细节以及富于戏剧化的场面描写,完成了对邢幺吵吵这个土豪劣绅丑恶嘴脸的真实写照与对方治国这个国统区基层腐吏的典型概括,强化了作品深刻的主题。

  2、小说的讽刺特色。

  讽刺是沙汀小说的重要特征。他的讽刺是真切、冷隽而辛辣的,往往隐藏在一些奇特而精彩的细节描写之中,隐藏在小说人物的肖像、作派、谈风和语言之中,绵里藏针,于不卖弄处针针见血。作品相当自然地描写了治保主任方治国和邢幺吵吵的不可开交的狗咬狗的闹剧,高潮处,米贩子带来的消息使得一场纠纷立刻变成了一出无谓的笑剧,而国民党的兵役黑幕也暴露无遗,小说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同样,讽刺方治国这个贪官,竟然得到县长“尽瘁桑梓”的嘉奖匾额,也是不动声色,平实写来。

  小说讽刺艺术之成功,一定程度上还得益于作家对深圳民间语言的纯熟运用。作者行文运笔,对深圳方言土语刻意提炼,而又驱遣自如,使叙事状人,勾描心理和对话,无不风趣幽默,韵味绵长。

  (二) 论述:

  1、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和联保主任方治国、豪绅邢幺吵吵的性格。

  方治国是国民党政权基层组织的当权人物。他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敲诈民财;但由于出身卑微,又缺乏强硬的后台,“在这回龙镇,还是又人压住他”,这就形成了他软硬人的性格。何况在这场争斗发生时,他又“为了种种糊涂措施”而“正处在全镇市民的围攻当中”。他的性格,他的处境,决定了他在面对有强硬后台的邢幺吵吵的挑战时,始而装聋作哑,继之矢口抵赖,想以此度过劫难,只有当邢幺吵吵要他把邢的二儿子弄回来时,他才由于吃不准新县长的路数,“怕杀头 ”,为明哲保身而断然拒绝。从他施展的软硬两手中,现露出了他阴诈、狡猾、贪婪、毒辣而又懦怯的本质。

  邢幺吵吵是地方豪绅,大哥和舅子都是县里的头面人物,所以在冲突中表现得粗鲁而蛮横。然而,从他对这场讲茶的精心设计中,也可看出他绝非以个头脑简单的草包。他开始自己出马,对方治国施加种种压力,以令对方感到难堪和畏惧,然后让陈新老爷出面调停,调停不成再大打出手。从这种安排程序上,便可以看出他在处理这类纠纷方面的老到。这就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在使用手段逼人就范方面有手段的豪绅形象。

  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如张三监爷、黄毛牛肉等,也富有个性,毫不雷同。小说对这些人物的刻划,其主要特点是紧紧抓住了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的描写。作者对新县长和邢幺吵吵的大哥则用暗写的手法,笔墨不多,却突现出他们幕后操纵者的嘴脸。

  2、分析小说集中紧凑的结构和画龙点睛的结尾。

  小说的结构特点是集中紧凑。小说仅截取了这一兵役事件中的一个吃讲茶的场面,事件的前因后果,则通过人物的对话略作交代,而对事件幕后操纵者采用暗写的笔法,从而使整篇作品越发显得集中而紧凑。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突现主题,同时还具有喜剧效果,加强了全篇的讽刺力度。

  《小城三月》

  (一) 识记:

  萧红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简析:

  1、翠姨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时代特点。

  《小城三月》是一曲觉醒者的哀歌。少女翠姨所生活的时代已是“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思想的文化气息已经吹进了她生活着的古老闭塞的小县城。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年轻的心,开始憧憬自由、爱情和幸福。翠姨就是这样一个觉醒者。但强大的旧时代的封建婚姻制度还是向她砸来,她只能将所爱的人深藏在心中,而想到将要面对一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就万分恐怖,于是就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在抑郁痛苦中死去。

  2、小说首尾对“春”的描写的艺术作用。

  小说开头写北国之春充满生机,引出翠姨的爱情故事;结尾写春的短暂,春过去得快,翠姨坟头草籽已经发芽了。结构上首尾呼应,严谨而完整。“春天得命运就是这么短”,语气双关,富有象征意味,翠姨也就像春天一样,生命是如此短暂。结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感伤惆怅,余味不尽。这些都为翠姨的爱情悲剧渲染了气氛。

  (三)论述:

  1、分析翠姨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家的少女。她端庄文静、温柔深情,她沉默寡言、喜好沉思、幻想,在自己的内心波涛里,追逐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自己的命不会好。

  翠姨的悲剧是那种“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在新思想文化气息的吹拂下,她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心灵苏醒了,她爱上了“我”的大学生堂哥,对新世界、新生活满怀向往和憧憬,但这是无望的爱,现实世界里等待她的是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终于经受不住春寒的袭击,郁郁早亡了。

  2、分析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心理的特点。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首先,作者以一种平静、轻松的笔调来写悲剧。这主要表现为作者从“家庭琐事”、“儿女情长”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侧面描写中,来感受人生悲剧的镂骨铭心的痛苦。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划人物。如写翠姨妹妹的轻脱开朗来衬托翠姨的雅致娴静的性格,以明丽的彩笔渲染春意盎然、诗情葱茏的环境,来烘托翠姨的萌动、苦闷和绝望。第三,作者通过翠姨细微的动作和隐含深意的语言,来揭示人物心灵的秘密。翠姨到处卖不到绒绳鞋,便说:“我的命,不会好的。”大家胡乱地吹奏寻欢,而当大哥请翠姨吹箫时,她却站起来跑开了。这些都为揭示性格内向的翠姨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二黑结婚》

  (一)识记:

  赵树理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二)简析:

  小二黑、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征。

  他们是解放区新一代农民,是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他们痛恨恶势力和旧思想、旧习惯,并敢于作无畏的斗争。他们对新政权、新时尚充满信心,因而毫无畏惧,正义凛然,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 论述:

  1、分析作品的故事背景和思想内容。

  赵树理曾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小二黑结婚》便是作者在太行山区工作时,面对现实困惑而作的艺术思考。小说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作品完满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成为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深入发展。

  2、分析二诸葛、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封建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

  但两人也有不同。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己的法术。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

  3、分析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主题和题材:赵材理小说总是选取那些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但在选材上却并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如《小二黑结婚》以解放区仍然存在包办婚姻的行为做突破口,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揭示出反封建思想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物形象塑造:赵材理小说的突出贡献就是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二黑和小芹这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深入挖掘农民内在的美好品德是赵树理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于是往往寓批评于诙谐幽默之中,善意的讽刺与热情的歌颂结合在一起。

  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结构上,他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钱条发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连贯与完整,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在三组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大量使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地方农民的方言口语,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

  《荷花淀》

  (一)简析:

  小说的思想。

  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人民在一次伏击战前前后后发生的动人故事,表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农民青年男女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勤劳、勇敢、沉着、机智的性格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情怀。小说既写出了水生夫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深厚纯朴的感情,写出了他们之间难舍难分、柔情眷意的人情味,又写出了水生嫂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心灵美。同时,作品还刻划了水生嫂们在战斗中的机智勇敢,水生嫂们的成长,生动说明战争锻练了人民,而人民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整个作品在朴素的故事中反映了抗日民族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和斗争生活,展现了敌后根据地人民的心灵美。

  (二)论述:

  1、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水生嫂们原是一些生长在古老土地上的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但“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孙犁语)国难当头,她们便深明大义,支持丈夫们报名参军打鬼子:“你走,我不拦你”!丈夫走后,她们挑起了家庭的一切重担。作为女人,她们也有柔情的一面,她们借故去探寻丈夫,表现出深深的人情味。伏击战后,她们也成立了队伍,自尊自强,与丈夫们并肩作战。

  2、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中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在艺术上,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一种清新而深远的意境的诗意追求。小说运用抒情诗一般的清新明丽含蓄的语言,选取与人物性格相关的生活片断和自然景观,以富于生活哲理的语句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

  小说通过简洁、细微的动作、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听说丈夫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夫妻间含蓄深情的话别等。

  作品既具有小说的一般要素,又采用轻巧灵活的散文式结构,还不乏意境优美的诗意,正可谓融小说、散文、诗歌于一身,形成散文诗式的小说的独特风格。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sz.com/xxbj/2501.html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与《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一》的相关文章

深圳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