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笔记一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05:46:40阅读数: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概念
1. 广义的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人们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
按传输方式、按传播符号。 P3
2. 狭义的广告 专指声音广播。 P3
3. 声音广播 又称音频广播或广播,指通过一定的电声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节目、供人们收听的传播媒介。 P4
4. 广告机构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广播节目的采编、制作、传送活动。 P4
5. 广播电台 运用无限电波传送节目的机构。 P4
6. 广播站 运用导线传送广播节目的机构。 P4
7. 无线和有线 无线广播,可以进行长距离传播。有线广播,无。 P4
8. 调频和调幅 调频广播特点:具有噪音小、音质好、抗干扰强,但覆盖面小。 P4
调幅广播即长、中、短波的声音广播。特点:覆盖范围广,但容易受干扰。
9. 模拟和数字广播 P4
10. 地面和卫星广播 P4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11. 广播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三个时期。 P6
12. 初期中的基础知识?
a. 英国科学家麦克韦在总结前人对电和磁的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磁波理论,并证明这种波是以光的速度向外传播的。 P6
b.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P7
13. 发展时期有哪些特点
a. 迅速在世界各国普遍发展起来。(数量上)P7
b. 调频电台出现。P8
c. 对外广播也迅速发展。1927年,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早正式开办对外广播的国家。 P8
14. 繁荣时期有那些特点
a. 技术进步。60年代后,广播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收音机日益小型化,成为“随身听”。
b. 立体声。 P8
c.网络广播异军突起。 P9
d. 趋向“榨播”。 P9
15. 电视产生发展经历的时期
a. 诞生期-
1)无限“电视之父”:在电视发展史上,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P10
2)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BBC),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P10
b. 发展期限-
1)1954年,美国正式拨出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P11
2)出现了NTSC制、PAL制和SECAM制三种制式并存的局面。P11
15.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
a. 通讯卫星的特点是传送距离远、环节少、投资少、质量高、信息容量大。 P11
b. 有线电视即“电缆电视”,它是通过电缆把电视节目传送给用户的电视广播系统。 P12
有线电视首先出现于美国,电视特点是频道多、信息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图像清晰稳定。
16. 电视的发展趋势 P12
第三节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17. 我国广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P14
a. 1923年1月美国人E.G.奥斯邦在上海开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b. 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诞生。
c. 1927年3月,上海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私人经营的广播电台,即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新中国的广播事业-P15
a. 1940年2月30日中共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XNCR.
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的日子—1940年12日30日,成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b.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c. 1950年4月正式建立对外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
1)1978年5月“北京广播电台”正式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d. 新闻总署于1950年4月公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调整了广播事业发展,确定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
在事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时,广播宣传工作也有进展。其主要表现为- P18
Ⅰ、重新确定了广播“自己走路”的方针,逐步增加自采自编的稿件。
Ⅱ、围绕更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节目系统、时间布局,丰富节目内容。
Ⅲ、坚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业务建设方针,在广播上改革。
Ⅳ、完善电台的办台体制和节目的管理、运作机制。
18. 我国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P19
a. 我国电视事业发端于1958年。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
b.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c.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国家级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
第四节 我国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业 (只考一分)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
1.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的构成要素 发射网、传送网、接受装置三部分。 P31
发射网 发射网的重要设施是发射台。
传送网 传送网主要有微波中继传送电缆传送、光缆传送和卫星传送。
接受装置 分别为收音机和电视机。
2. 广播的制式 调频、调幅 P32
调制-这种方式一般先用传声器将声音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然后用某种形式将它载运到高频率交变电流上的过程。
3. 彩色电视的制式 NTSC制(法)、PAL制(美)、SECAM制(西德)。 P32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4.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定义 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用在运载信息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的总和,从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方式和相应的传播特点。 P33
5.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要素 符号系统、传输系统、接受系统 P35
6.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在三个系统上有什么特点(区别)P36~ P37
7.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与以往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关系 P38~ P39
1) 承传
2)超越
a. 各种符号插上“电翅膀”,同时面向大众?
b.与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步
c. 便于人民接收
d. 人们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下接受信息。
3) 促进 超越其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a. 一方面是其他传播方式也用电子技术武装自己。
b. 另一方面,其他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更加注意扬长避短、独辟蹊径。
8. 广播传播特点?
优点- P41~ P43
a. 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b. 广泛渗透,无远费届 c. 受众广泛,对象性强
d. 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e…… 表现手段的综合性 f. 调动图像、声音、文字手段传播信息。
弱点-P43~ P44
a. 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b. 声光符号,不易保存 c. 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语言
9. 广播、电视的语言
特点- P45~ P47
a. 便于口说耳听,即能上口又能入耳
b. 符合语言规范 (语音、词汇和语法、书写)
基本要求- P49~ P53
a. 通俗易懂
*要把受众看作是肯动脑筋的人,充分估计他们的判断能力,尊重他们,和他们亲切平等地交谈。
*要和服务对象说话,而不要对他们“转文”
*运用常规句式,避免倒装句式。
*注意字音,避免误解。
b.具体形象
c.简洁明快
10. 怎样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是“规范的口语” P47
一)语音 二)词汇和语法 三)书写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协调发展
11. 电视的采录、制作设备 目前电视台使用的一般都是录象机和便携式摄象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摄录机,简称“ENG”。优点:小型化的电子新闻采访设备,它把摄像机、同步系统、编码器等都装在一个轻量、便携的摄像机中。 P56
12. EFP 即电子现场制作,是对一整套适合于“野外”作业的电视设备的统称。利用EFP方式,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的现场制作电视节目,进行现场直播或录播。 P57
第三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性质
1.广播、电视的一般性质 P60
广播、电视是现代的传播媒介。无不与技术的飞跃息息相关。
广播、电视具有比报纸、杂志等媒介更强的综合性。
广播、电视是以新闻报道为主题的媒介。
广播、电视是影响广泛的舆论工具。
广播、电视是一种信息产业。
从历史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广播、电视一开始就适应把传播新闻作为主要任务。
虽然新闻类节目比重不大,但多安排在“黄金时间”或“整点”时间。
2.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P63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具体参见书)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为社会为人民。
*保持旗帜鲜明、生动活泼的风格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职能和任务
3. 广播、电视的社会职能 P66
*传播新闻,引导舆论
*普及社会教育 面向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法制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现于教育性、娱乐性、服务性节目之中。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
*提供社会服务
4. 我国广播、电视的任务 P72~ P78 LOOK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5.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P79
*树立现代广播、电视新闻观念?
一)高度的时效观念?
二)为听众、观众服务的观念 (附)
三)新闻传播活动的群体观念 特点:群体协作
*增强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
*掌握驾驭音像的基本技能
树立为听众、观众服务的观念-
*首先需要重视听众、观众来信和电话,了解他们的呼声。
*其次要进行科学的受众调研工作。
*再次调整节目设置、改进节目内容和形式。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笔记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