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自学考试《现代文学史》笔记[5]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05:46:13阅读数:
第一节:概述
鲁迅1902年去日本,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著《天演论》,由此开始学习和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进化论成为他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简述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1906年的一天,他在课堂上看到一张当时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一个据说是替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抢毙示众,一群中国人神精麻木地围着观看。这使鲁迅深受刺激。他那时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着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于是,“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新青年》。1927年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促使鲁迅思想发生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质的飞跃。
第二节:《呐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1923年出版。
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些描写,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微小如剪辫子这样的改变,也非易事,剪掉了,一不小心,辫子又会种上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封建性的农村社会没有什么变动,依旧沉滞落后,似一潭死水。
分析阿Q形象:
①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以帮人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②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
简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①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
②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这是阿Q形象重要典型意义的又一个方面。
简析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意义: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同时,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对七大人之流还抱有幻想,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简述《伤逝》的意义:
①《伤逝》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
②作品一方面描写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的压迫,描写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独者、异类;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常会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1、《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作者重视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手法,包括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达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境界,是人物心灵的窗口,具有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2、《呐喊》、《彷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没有冗长静止的人物心理分析,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错觉、潜意识的精到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的作品;基本上是悲剧的格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3、《呐喊》、《彷徨》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茅盾在1923年写的《读〈呐喊〉》一文中,说:“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且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多几个生活场景、片断连缀而成,即使是表现人物一生的纵剖面的作品,也有重大跳跃;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叙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
4、《呐喊》、《彷徨》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洗练、生动、峭拔的特点。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学习笔记 2007年10月自学考试《现代文学史》笔记[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