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第三章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05:46:12阅读数: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1895年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贵阳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不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发动"二次革命"
2、组织中华革命党
3、发动护国战争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1895年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贵阳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不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发动"二次革命"
2、组织中华革命党
3、发动护国战争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第三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