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深圳自考网LOGO

服务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关于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的生态伦理思想初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5 16:51:07阅读数:

论文摘要:河洛地区的王屋山,是中国道教的“天下第一洞天”。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主张返瑛归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形成人神共处的世俗仙境、神仙朝会之“总仙宫”和“第一洞天”的神仙洞府等三重神仙境界,完成了王屋山由自然环境到仙道化合的道境——得道升仙——嗣天福地的仙境的遥次演化,成为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和得道升仙的理想“第一洞天”。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从自然界获得丰厚的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危机。而河洛地区的王屋山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长期以来道教文化已深深地融人这里的自然山水之中,成为道教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天成和仙道化合的理想道境和仙境,充分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笔者就河洛地区王屋山道教“天下第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初步探析。
  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宫观建筑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道德经》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为宇宙万物之本源与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这里的“自然”则是一个法则。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所以天地万物遵循道的变化而生息。但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也不能随意地作为,它也有所遵循,即宇宙之中的万事万物都服从一个统一的法则,遵循一个有序的规律。而作为宇宙之中的人类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效法天地自然之道,按天地本来的状态来生存,不能脱离和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要害。从这种“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发,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人只有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万物,遵循自然的法则而行为,才能够使自己合乎自然要求,为自然界所接纳和认可。王屋山由于复杂多变的地形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正合乎道教的崇尚自然,主张自然化合,追求“天人合一”、长生不老思想。因此,王屋山自唐代以来修建的道教官观庙宇,或雄居于山麓阶地、或隐藏于山林之问,或叠落于涧溪河畔。从构思、布局到建造,无不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各抱地势,择地而筑,十分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境之理念。即把道教的宫观建筑充分融人自然景观中,因境组景,浑然一体,达到自然环境和道教文化完美、和谐的融合。
  阳台宫是唐开元年间由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的场所。该宫坐落在华盖峰南麓的阳台上,为王屋山著名的“三宫”之一。阳台宫选址独特,北依天坛峰,形似凤首;南临九芝岭,形似凤尾;官居凤身。其周围地形像凤凰展翅,又有“丹凤朝阳”之气势。其宫,背靠华盖峰,面朝九芝岭,北托天坛,南对黄河。因居九芝岭之首,又有“九龙戏珠”之美称,是一组依山就势的台式建筑群。由于阳台宫在选址、组景、取意上的高妙,体现了道教追求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意境,显得清雅古朴,洁净神圣。加上交通便利,自唐代以来就是道教活动的中心,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理想处所。
  迎恩宫位于天坛山南麓华盖峰东侧峡谷的垂珠峰下。滴水溪、紫薇溪从其两侧流过,在峰前交汇。故此,有“双龙戏珠”之意境。该宫创建于唐代,依山就势,分上下两院。上院由玉皇殿和左右配殿组成,为仙人所居;下院由祖师殿和东西配殿组成,为凡人所住。其布局紧凑严谨,建筑小巧古朴,构思巧妙,建筑次第升高,错落有致。宫前有五丘环绕,偎依相伴,取意“五官朝宫”,使其仪态更加不凡。仰视迎恩宫,重楼叠宇,蔚为壮观;俯视则错落有致。远远望来,仿佛镶嵌在翡翠般的山梁上。迎恩宫与山水环境的默契结合,点活了周围的自然景观,为其增添无限神采,可谓画龙点睛之杰作。
  紫薇宫为唐代中岩道士司马承祯创建,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处位置与紫薇垣星居北天中央的位置相对应而得名,是王屋山道教三官之首。紫薇宫在天坛山南麓中岩台的二级台地上修建而成,是登天坛山的必经之地。该宫依山势建三进院落,整个建筑背依三宫岭,面对华盖峰,上接天坛“神路”,如雄狮镇守天坛,居高临下,气势雄壮,扼天坛神路之门户。

  从阳台宫经迎恩宫到紫薇宫,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一空间,即第一重天,属于神人共处的世俗道境。这里既远离闹市,又有稀落的人家,道教的宫观庙宇和村落农田相间相融,是神与人共处兼融的天地,也是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2自然天成、仙道化合的王者之屋和神仙朝会之“总仙宫”
  王屋山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变成仙道化合的道境,再到群仙朝会的“总仙宫”,是经过了道教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的融合过程,也体现了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从紫薇宫经瘦龙岭到天坛顶“总仙宫”,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二空间,即第二重天,是神仙朝会之所。通往天坛绝顶的瘦龙岭称天坛“神路”,其形若巨龙。从山底几经起伏,左旋右转顺山势沿委婉绵延的山道在山脊上延伸。沿途有十八盘、仙人桥、蹑云梯、仙人洞等景观,并在风景绝佳处修建了殿、庙、亭、阁等各种象征性庙宇,为登山者记程、歇足、观景和焚香祭祀之用。这些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自然天成和完美的融合,使瘦龙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得道升仙、通往理想仙境的神路。
  王屋山主峰一天坛顶海拔1715米,周围群峰层峦叠翠,环拱偃伏;天坛顶拔地通天,秀出群峰,有“运日月以旋,衡地道纲维”之意。远观天坛山,前有华盖峰开道,后有五斗峰为屏,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如四方的护卫簇拥;其下有无数大小连绵的岗阜偃伏,如仆伏朝觐,巍巍然如王者驾临,符合“唯我独尊”的王者心理和道教对重重天界的释义。加上其主峰天坛山又具有“丹凤朝阳”之势,由北向南曲折起伏与八仙冈、九芝岭相接,犹如一只安详停立在阳台宫的凤凰鸟。天坛顶似凤首,八仙冈九芝岭如其长长的凤尾,可谓具有王者之势的宝地。
  《黄帝内传》云:天坛山“为之琼林台”。《真诰》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尔。唐代司马承祯提出洞天福地说,认为天下名山有十大洞天,“第一王屋山洞,号日小有清虚之天”。唐代杜光庭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的记载,进一步发挥了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认为天坛“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洞天之总首也”。王屋山在神仙境界中的地位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至此,王屋山的仙境以天坛为中心,向四面辐射,一山一景,各种自然景观莫不赋以仙意,构成第一洞天仙境系统的基本结构。天坛顶按道境进行仙化,建设总仙宫。总仙宫以三清殿为中心,包括南天门、玉皇殿、真君祠及其下的十大名医殿、祖师殿、火神殿等。这些建筑群峰簇拥,依山就势,突出自然,布局巧妙,意境深远,融人工、自然、道境、仙境于一体,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仙道化合的生态伦理思想。
 3返璞归真、自然天成的神仙洞府
  道家和道教从“道”这一本源出发,把“道”看成是宇宙的物质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均由道而生。《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成为一个整体,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万物无不被道所统摄,万物又以自己独特功能来体现“道”。在这个整体中,物物相连,天人相通,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万物只有相连而存在、相通而变化。人类既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即在客观上天地、万物和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的命运融为一体。

  道教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提出了返璞归真、自然天成、万物齐同的生态伦理观。所以,在王屋山道教的第三空间即第三重天中,王母洞和灵山洞既有这种思想的体现,又有道教的天人相通,仙道化合、得道升仙的思想。
  王屋山的崖壁处处可见。这些崖壁立而为峰,深而为谷,落水为瀑。在这些众多的崖壁之中,有各种大小、深浅不等的天然溶洞。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母洞和灵山洞。
  王母洞在天坛之北,处在离北斗坪不远的山坳里。《济源县志》记载:“王母洞在五斗峰前,其洞深邃莫测。”它背依灵山,面对天坛山,其后形成如大神龛的山坡。《怀庆府志·山川》记载:“山半有龛,深广数丈许,仰视有穴,如井下悬。”在大龛的后壁最凹处有一个溶洞,深不可测,洞中有洞,洞中套洞,传说是西王母修炼之所。据当地人介绍,此洞蜿蜒曲折,忽高忽低,忽宽忽窄,人往里走,或直立、或侧身、或弯腰、或爬行才能进去。洞内有泉,较潮湿,两壁挂有水珠,地面常年有积水。
  在雨季,洞中的水会流出洞口,经过2米多高的岩形成小型瀑布,被称“王母洞瀑布”。据《龟山白玉上经》日:“洞天周回万里。”《洞渊集》云:周回一万里,乃小有清虚之天,三十六洞天第一,即指此洞。在秋季无风或微风的晴夜,点点萤光从王母洞飘起,列队绕天坛而上,高低明灭,飘忽不定。清侯立德有诗赞日:“光来天上照天明,夜半双双空际行。应是瑶台迎法驾,故教玉女捧仙灯。”天坛五大奇观中的“王母仙灯”即指此。
  灵山洞位于王母洞东边灵山山腰,其山腹中空。灵山洞处在快到山顶的悬崖上,三面悬空,唯有一脊可攀登而上,这是通往山顶的唯一通道。灵山洞共有五个洞口,其中九天门、山门、七宝门和无名洞门等四个洞口悬列在崖壁之上。离七宝门洞口几米处有个“无底洞”,是深邃莫测的未知世界,相传与王母洞上下相通。洞内多处交叉,有多段洞廊,高下曲折。有时怪石嶙峋,潜行盘旋,有时高大宽敞。洞内通风透光,四通八达,宛如“迷宫”,人称“四十八条街”。盛夏清风送爽,隆冬温暖如春,为道流游栖之所,文人吟咏之地。这里的洞门建筑,都以简单的构件就势略加人工斧凿而成。每个洞口均按洞的形状大小建半坡牌坊式门面,所有的脊饰、吻兽、斗拱及门扇、门额、门联等,均系青石雕凿而成。人们不到洞口,看不到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充分体现了道教追求的自然化合、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站在洞口,凌空远眺,群山环绕,雾气蒸腾,微风阵阵扑来,清爽宜人,意深趣幽,仿佛真的在腾云驾雾,置身于王母娘娘蟠桃盛会的仙境。这才真正是道教极力追求的跨谷飞崖、腾云驾雾、得道升仙的神仙境界。这种地方、这种感觉,不是一般的地方所能比拟的。加上灵山通体空灵,就有了神秘之气。灵山洞府位置之高险,结构之奇特,与王母洞上下相通,与天坛顶、阳台宫层层递进,南北呼应。王母洞、灵山洞就成为历代高道修炼的理想洞天,是得道成仙的理想之地,世称“清虚小有之天”及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一洞天”。
  总之,在工业文明导致全球性生存危机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河洛地区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保护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文学类 关于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的生态伦理思想初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sz.com/lw_wxl/16329.html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深圳自考-便捷服务